有的品牌用它实现了3倍以上的ROI增长,而有些操盘手却在第一轮群发就被举报封号。差距到底在哪?
答案藏在两个关键动作之间:筛选(Filter)+标签(Tag)。
不是所有筛选,都能提高ROI
很多人认为筛选就是“剔除未注册号码、冷号、拉黑号”。没错,这是入门级别的技术筛选。
但真正拉开ROI差距的,是那些筛选之后还能进一步标签化用户行为和意愿,并将群发内容做出适配的人。
筛选决定你“发给谁”,标签决定你“发什么给谁”,转化才会真正发生。
一个高ROI项目的策略构图
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:一家东欧教育平台在Viber上运营了两个多月,月均ROI从0.8提升到3.4。
他们的策略不是“盲发优惠”,而是:
先筛出过去90天内注册Viber账号的号码
对点击过视频课程、回复关键词“试听”的用户打上【意向学员】标签
再用“试听课限时提醒”内容推送给这部分人,附带定向优惠码
最终,这一批带标签的精准用户转化率达到了7.8%,而无标签分组的转化率不足1%。
为什么标签组合如此关键?
因为Viber是私域环境,没有“算法分发”帮你自动匹配内容。你发的每一句话,都必须靠标签精准控制受众。
以下是我常用的标签逻辑组:
① 来源渠道:广告投放 / 表单报名 / 老带新 / 自然导入 ② 行为标签:点击链接 / 回复消息 / 转发内容 ③ 内容偏好:教程类 / 促销类 / 情绪类 / 服务通知类 ④ 用户生命周期:首次接触 / 已成交 / 正在唤醒
将这些标签交叉组合,你就能搭建出多维用户图谱,每个用户都“有据可循”,不是一个沉默号码。
避免这些标签运用误区
很多新手在用标签时容易掉入“越多越好”或“贴完就完”的误区。
误区一:标签命名混乱
建议建立标准标签命名规则,例如「B-行为」「C-内容偏好」前缀分层。误区二:标签缺乏动态更新
用户行为会变化,标签也应该周期性调整。误区三:只标签不触发
贴完标签不设置匹配内容,相当于浪费了全部数据积累。
从“群发”转向“群智”:标签触发系统的初级模型
要真正实现高ROI,你不能再用单一的群发思维,而要构建“内容+用户状态”的触发矩阵。
示例策略如下:
标签:已观看但未报名 → 消息:是否还需要助教答疑?
标签:已回复关键词但3天未下单 → 消息:我们为你保留了名额48小时
标签:上次活动点击未进入页面 → 消息:我们注意到你可能错过了XX优惠
这种“带有人情感知”的内容机制,会让用户更容易响应、也更容易信任。
结语:筛选只是起点,标签才是你的运营杠杆
如果你还停留在“筛完号码就群发”,那么你在Viber上的每一次投放,几乎都是在烧钱测试而非构建资产。
而一旦你掌握了筛选+标签组合策略,你的用户池不再是沉默数据,而是可引爆价值的社交资产。
真正的高ROI,不是技巧,而是结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