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案是:构建用户标签矩阵。
这不仅能让你“知道用户是谁”,还能让你“知道什么时候给什么人发什么内容”。本篇文章,我将以自己操作过的三个不同Viber项目为例,讲透“标签矩阵法”的实操逻辑与长期价值。
什么是“标签矩阵法”?
它不是一种工具,而是一种分类思维结构,将用户根据多个维度交叉标记,最终组合出清晰的运营路径图谱。不是“只贴一个标签”,而是为每个用户建立“行为+意愿+身份”的多维档案。
可以简单理解为:
标签维度一:活跃状态(高活跃 / 低活跃 / 冷号) 标签维度二:内容偏好(教程型 / 促销型 / 唤醒型) 标签维度三:用户角色(老客户 / 首购用户 / 沉默用户)
最终会形成如下图谱(示意):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 高活跃 × 老客户 × 教程型内容 │ │ 低活跃 × 首购用户 × 唤醒内容 │ │ 冷号 × 沉默用户 × 折扣型促销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Viber项目中常见的标签维度有哪些?
以下是我在跨境电商、本地生活服务类客户中常用的标签设计法:
活跃频率:按近7天 / 15天 / 30天消息读取记录判断
点击行为:是否点击过你发的链接、视频、表单
购买路径:来自官网?广告引流?活动领券?
语言偏好:俄语、乌克兰语、英语等
地域/时区:用于合理安排发送时间段
互动意愿:是否主动回复过关键字或提出问题
每条数据单拎出来看都不算什么,但当它们形成组合后,你就拥有了一个可预测行为的用户群组。
实操案例:如何搭建“标签矩阵”?
以下是一个实际操作案例,来自一位做俄罗斯3C产品出口的客户:
初始数据:15,000条Viber活跃号码
通过自动标签工具打上三类标签:
行为标签(是否点击过图片)
身份标签(是否下单过)
内容偏好(是否回复过教程类内容)
组合出12类典型用户群组
对不同群组设计不同话术路径,实现自动化个性群发
最终带来的效果是:
互动率提升 2.7 倍
用户留存周期从3天提升至10天
举报率大幅下降
如何在Viber中落地这个方法?
标签矩阵需要依赖一些数据工具或CRM组件落地,推荐如下方式:
使用Google Sheets + Apps Script进行行为记录与标记
借助CRM系统(如HubSpot、Zoho)打通Viber API,将行为标签写入用户档案
若条件允许,自建用户分层工具,动态生成分组策略并自动推送
若你刚入门,也可使用手工Excel打标签 + 静态分组方式进行初始运用。
标签矩阵带来的长期价值
构建用户图谱不是为了标签而标签,而是为了实现以下目的:
个性化内容推送,提升打开率和点击率
精准唤醒沉默用户,而非盲目全量群发
降低封号风险,因内容与接收者更匹配
实现数据资产可视化,为后续自动化营销铺路
每一个有效的标签,都是你理解用户的一把钥匙。
总结
Viber的用户筛选,不应止步于“筛掉空号”。真正有价值的,是你能否基于用户行为,搭建属于你品牌的“关系地图” —— 而标签矩阵法,正是这张地图的构建方式。
下一次群发之前,别只看数量,试着问问自己:“我真正了解这些用户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