筛选出真实用户,并不等于技术活,而是一种判断力的训练。这篇文章,我将以自己的实操经历为引线,结合一些推荐工具和行为特征,让你逐步建立“甄别Viber用户质量”的基本框架。
最常见的两个误区
在刚开始筛选用户时,我犯过两个典型错误:
误区一:号码能导入就以为是Viber用户 —— 实际上Viber注册覆盖率因国家而异,有些地区(如俄罗斯、乌克兰)使用率高,但在某些国家注册率远低于50%。
误区二:号码注册了Viber就代表是真实用户 —— 注册≠活跃。有些号码注册后从未登录,有些是机器人/营销账号。
真正有价值的,是注册+活跃+互动意愿这三者兼具的用户。
一个筛选失败的真实案例
2023年我帮一家东欧家居品牌做Viber渠道启动,当时他们导入了1.2万手机号,准备做首次欢迎活动。我用API检测后发现:
注册Viber账号的仅有 5,900 条
过去30天有点击互动行为的仅 1,280 条
其中包含至少 700 条来自旧名单、重复或注销号码
如果直接群发,很可能只有约10%用户收到并响应。这种“看上去很美”的数据池,其实在没有初筛之前毫无价值。
判断用户真实性的三个观察维度
比起死记硬背筛选流程,我更建议你从以下三个角度,学会自主判断用户质量。
行为:是否近期登录?有点击、互动记录吗?
反馈:群发后的已读/已拉黑/已举报状态反馈是否健康?
历史:号码是否频繁被其他账号使用(多号共用)?是否在异常频率内激活?
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接口调用或数据分析辅助判断,尤其是在大批量运营阶段。
用什么工具可以辅助判断?
目前我实测推荐的三种方式如下:
Viber号状态检测API:用于判断号码是否注册Viber
自建Webhook监听消息状态:识别“blocked”、“seen”、“failed”状态,过滤无效账号
第三方SaaS平台:如你不想自己搭系统,可考虑国内外成熟的筛号服务商,注意审查其合规性
除了技术,还有哪些“人性信号”?
有些信号是无法靠工具判断的,我建议结合以下几点“人为逻辑”去辅助判别:
是否曾在其他社交媒体留过互动线索(例如同手机号活跃于Telegram或WhatsApp)
是否在你内容中有过自然回复(哪怕是简单的“OK”、“收到”)
是否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激活(如购物节、活动前后)
这些“细节行为”更能说明一个用户的真实活跃程度。
延伸:建立你的“内容筛选池”机制
我目前的做法是将用户按活跃度分成3个内容池:
核心活跃用户池:可直接群发,优先测试转化内容
待激活用户池:适合推送福利类、互动类内容
冷号池:隔周期清理,避免占用带宽
这样的动态分层机制,远比一劳永逸式的“一次性筛完”更有效。
总结
筛选出Viber上的真实用户,不只是“删掉假号”这么简单,更像是一种洞察力训练 —— 看懂行为,看穿数据,看清谁才值得你持续花时间维护。
不要迷信一次筛选清洗,也不要陷入“号码越多越有安全感”的陷阱。真实用户少而精,才是你私域能滚出雪球的核心。